www.365828.com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政府工作报告
2011年11月政府工作报告
  • 2012-03-23 15:47
  • 来源: 陆河县信息中心
  • 发布机构:
  • 【字体:    

政 府 工 作 报 告

 

——2011年11月17日在陆河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
 县长  林少文

 

各位代表:

    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 

2006年以来工作回顾

 

    过去五年,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“从严治政,从宽待商,从优惠民,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”的总体思路,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,全面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全会精神,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,开拓创新,真抓实干,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县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开创了全县经济较快发展、各项事业全面进步、民生持续改善、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,为“十年建成生态文明县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 ——转变发展方式,优化产业结构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
   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。2010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.11亿元,五年年均增长(下同)12.7%,实现翻番;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.62亿元,年均增长26.8%,实现翻两番目标,获得省“加快县域财政发展奖”;工业总产值17.6亿元,年均增长13.4%;农业总产值11.57亿元,年均增长6.2%;农民人均纯收入6070元,年均增长10.2%;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80亿元,年均增长2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.57亿元,年均增长18.8%;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外商直接投资5050万美元,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800万美元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.3:32.2:38.5调整为2010年的21.4:29.3:49.3。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提升最快的第三名。

    农村经济稳步推进。特色农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,建立了荔枝、青梅、茶叶、香蕉等特色农业基地8个,生宝种养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500强,生宝木瓜和伟能青梅被评为市“金牌”农产品。粮食生产稳步提高,粮食安全考核顺利完成上级考评任务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荣获“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”、“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”称号。畜牧业快速发展,规模养殖场达152个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,生宝种养基地和伟能食品基地被省授予“农业机械化园艺示范基地”。完成造林绿化和低效林改造面积1.2万公顷,建成“万村绿”示范点60个。

   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。认真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,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度,陆河大道片区改造实现重大突破,南方铸造、重信灵芝等一批工业项目和北环公路、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;中心城商住小区、樱花观赏园、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;螺河三号地开发、粮所“三旧”改造、美食街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顺利。完成500万元以上竣工投产项目86宗,累计完成投资20.5亿元。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,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,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.2亿元,带动项目总投资10.4亿元,建设项目48宗。

    工贸经济较快发展。落实“从宽待商”各项措施,共签订招商引资意向、协议、合同项目33个,合同利用外资1.21亿美元;全县新登记各类企业532户,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,工业商贸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。不断完善城南、城东工业园区建设,加快推进新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园区经济日益壮大,入园企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。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亿元。

   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。全面实施《陆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,新建激石溪革命纪念园、岳溪生态公园、火山峰森林公园、神象山公园、瑞龙庄园、御水湾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景区景点,“南万锥涛”入选“汕尾八景”之一。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,螺河一号、吉康华苑(一期)、聚福苑、华府一号等一批商品房小区相继建成入住。吉康华苑(二期)、中心城等一批商住小区正在建设。

   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。全面推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,出台了《非税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财税管理制度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9年突破亿元大关,2010年达到1.62亿元,财政综合增长率全省排名第8位。金融支持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,201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26亿元,年均增长18.2%;各项贷款余额8.3亿元,年均增长19.9%。

    ——统筹城乡发展,提升生态文明,宜居建设成效明显

   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,先后完成了《陆河县城总体规划》、《陆河县发展战略规划》和《教育园区建设规划》、《岳溪生态博览园建设规划》等详细性规划以及河田、河口、螺溪等3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的编制、39个省级试点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。大坪水质净化厂、县城北环路、供水公司引水工程、县城地下高压电缆布设工程建成投入使用,县城防洪堤围逐步完善,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健全。螺溪镇和新田镇丰山村分别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0个“宜居城镇创建指导点”和20个“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”之一。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活动,出台了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》,突出抓好集镇周边环境整治,努力营造整洁有序、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。

    交通条件不断改善。累计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.2亿元,建成硬底化公路275公里,新建桥梁26座,公路密度提高到11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,建设成绩位居全省山区县(市)前列。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部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目标。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村客运公司,农村客运线路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达到安全通行条件行政村,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达100%。潮惠高速陆河段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,将于第四届粤东(汕尾)侨博会期间开工建设。

    农村基础日益巩固。投入水利基建和年度维修加固资金1.68亿元,顺利推进城市防洪堤围、宝安防洪堤围达标加固工程,全面完成新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通过验收,完成29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加固和维修堤围、水毁陂头122宗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.9平方公里。全面完成8个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,3宗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工程正在实施。投入1400万元,完成6个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工作。新(改)建水电站36宗,被授予“中国农村水电之乡”,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通过国家达标验收。

    生态建设成效凸显。修编了《陆河县生态文明县发展总体规划》,实施“百村百园”工程,全县127个村(居)委全部建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堆放点,并建成了83个生态小公园,总投资5000万元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项目已动工,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污水处理厂并保持正常运转。规划建设和完善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4个,创建省级生态示范镇4个,生态示范村5个,绿色学校3所。森林覆盖率达67.2%,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“林业生态县”称号。螺河水源保护、榕江源头保护和水东河、新田河小流域整治工作稳步推进。已建立榕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、花鳗鲡省级和大鲵市级自然保护区,保护流域总面积2500公顷。螺溪镇太平围村和水唇镇高塘村被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。荣获“中国建筑装饰之乡”称号。

    ——坚持以人为本,改善民计民生,幸福指数不断提高

   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。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.14亿元,完成危房改造任务3193户,受益群众1.6万人;累计投入产业化扶持资金1600万元,扶持壮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4家。2009年全面启动扶贫开发“双到”工作以来,全县共投入帮扶资金10529万元,其中投入村级帮扶资金5737万元,组织实施村级项目386个,全县已有2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,基本实现稳定脱贫。投入贫困户帮扶资金4792万元,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6885个。预计至今年底,全县4756户27736人可实现脱贫目标,占全县贫困人口的71.5%。

    突出解决就业问题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.4万人次,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3000多人,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次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.3万人,转移就业率73%,“双转移”工作走在全市前列,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.1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。

  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,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,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65%和90%以上,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,是全省16个全覆盖达标县之一。全县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特困户已全部纳入低保救助,实现应保尽保。全县重点优抚对象补助全面达到省规定标准,并全部纳入城镇居民、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。

    办好民生实事工程。认真实施“从优惠民”工程,重点解决了农村交通、饮水安全、危房改造、城镇低收入居民保障房建设等问题。投入885万元,完成廉租房建设任务162套,2008年起连续三年接受并通过了省、市对我县党政实绩住房保障考核验收。今年460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部按上级要求开工建设。投入3100多万元,完成8个水库移民村417户危房改造及村道、饮水工程等水库移民遗留项目建设。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。成立了“陆河县慈善会”。

    ——坚持统筹兼顾,提高发展水平,社会事业全面发展

   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。累计投资2.6亿元,新建陆河中学和外国语学校,解决了“上高中难”问题。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,即将启动建设。河田中学、陆河中学后勤社会化项目全面完成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6年的46.45%提高到2010年的85%,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,大学入围率逐年提高。全县中小学生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,入学率、普学率及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。成立了“振兴教育基金会”。

   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》,文化强县工作扎实推进。广播电视“村村通”工程全面完成,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%。基层文体阵地不断巩固,建成7个镇级文化站、23个村文化室和82个行政村“农家书屋”,完成8个镇全民健身广场和76个村级文体健身小广场建设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,以《情满茶乡》、《情相连,心相通》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先后在全国、全省获奖。河田高景、东坑地景、南万吉象歌、陆河擂茶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入选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
    医疗卫生加快发展。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,顺利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。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、医疗设备、技术人才配套建设得到加强,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建立,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防控。新农合参合率实现100%,在全市率先推行即时补偿制度,并把住院即时补偿制度扩展到镇卫生院,门诊补偿下放到农村卫生站。全县所有行政村均按标准设置了卫生站,覆盖率100%。

    计生殡改上新台阶。深入开展计生综合改革工作,落实层级责任管理制度,创“两无镇”8个,占100%,“两无村”99个,占78%,人口计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,实现由省三类计生地区县升为二类县,积极推进“创省优升一类”活动。全县8个镇公益性公墓山全面建成,投入使用,火化率逐年提高,得到省、市的肯定。县级公墓山、殡仪馆前期准备工作就绪,将于近期上马建设,节俭、健康、文明的丧葬新风逐步形成。

    综治维稳全面加强。加大“严打”整治和社会面的控制力度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。“平安陆河”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开通投入使用,县级和8个镇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以及全县127个村(居)委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正常运作,“三级平台”建设走在全市前列,得到省、市的充分肯定。健全重大自然灾害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,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,突发性、群体性事件得到依法妥善处置。

    其它事业全面发展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,创建了16个省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,40多个科研课题通过省、市立项,申请专利70件,被确定为“广东省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县”。“双拥”成果不断扩大,全面落实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“两连冠”工作任务。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。环保工作得到加强,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。顺利完成全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、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。《陆河县志》完成志稿初审工作。人防结合民用建筑政策全面实施,人防警报音响覆盖率和报知率达100%。重视残疾人工作,“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”通过验收。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,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。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。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,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。审计、法制、人事、国防、打私、台务、物价、司法、老龄、民族宗教、档案、外事侨务、工会、青年、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。

    ——注重自身发展,优化政务环境,执政能力全面加强

   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,县政府及组成部门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、县政协的民主监督,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,坚持向县人大报告、向县政协通报工作制度,认真吸纳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。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268件、政协提案166件,100%得到回复。

   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。大力推进网上公开和政府信息查阅点建设。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,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,25个单位131个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,实现在线监督。率先在全市开播“政风行风热线”节目,录播热线节目141期。

   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。强化制度约束机制,深入开展整顿机关作风、“万众评公务”和“民主评议公务”活动。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。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,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
    各位代表,过去的五年,是全县人民抢抓机遇、迎难而上、奋力拼搏的五年,是全县经济实力增长最快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。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,这是上级党政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;是全县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、解放思想、开拓进取的结果;是全县干部群众和衷共济、奋力拼搏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全县广大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和全体干部职工,向驻我县人民解放军、武警官兵和各人民团体、社会各界人士,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以及外地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,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
  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经济总量小、人均水平低、农村贫困面大,交通不畅通,仍然是最基本的县情。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,农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;工业企业少、生产规模小、科技含量低、企业融资难;财源后劲不足,财政收支矛盾突出;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,城镇化水平低;城乡教育、文化、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;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;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;个别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大局意识、责任意识还不强,执行力弱化,作风漂浮,办事拖拉,效率低下,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。对于这些问题,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,认真加以解决。

 

今后五年工作重点

 

    今后五年,是陆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、重要转型期和跨越突破期,也是“十年建成生态文明县”的最后五年。县第七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,提出了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、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,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。只要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审时度势,坚定信心,迎难而上,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。

   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“绿色崛起,出色生活”为主线和核心,继续实施“三乐三从一坚定,四保四治八不乱”总体思路,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,把握加强社会建设、创新社会管理这个重点,抢抓机遇,强势推进,不断开创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,为建设生态文明幸福陆河而努力奋斗。

    主要奋斗目标是: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%以上;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%;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%;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%;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%;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%;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2%;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.2%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‰以内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;万元GDP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。

    为实现以上目标,县政府将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,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。

    一、突出绿色生态建设,在打造宜居环境、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。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果,加快生态公益林、水源涵养林、绿道网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,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,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。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,加强螺河、榕江、南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综合治理和保护,全面清理饮用水源地养殖场。推进镇级污水设施的规划建设,全面上马建设镇级生活污水生化处理池,建立城乡一体化污染防治监控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,不断改善环境质量。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风景名胜区、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,继续推进省级“生态镇(村)”和国家“环境优美乡镇”创建活动,积极倡导生态文明,加快推进宜居城乡建设。

   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。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,倡导公众绿色、低碳消费,支持发展低碳经济。提高项目落户环保门槛,严格控制、强制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项目,促进产业低碳化、建筑绿色化、主要污染物减量化,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态农业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,推进循环经济发展,万元GDP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。全县生态与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,空气质量保持良好。

   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,加大土地执法力度,坚决打击私自买卖土地行为,维护土地利用和管理秩序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,加强基本农田建设,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。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,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,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。加强水源、矿产等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,推进工业、农业及生活领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。

    不断改善城乡面貌。按照“突出县城、集聚发展,富镇强村、兴业富民”的思路,加快推进县城功能建设。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制度,成立县综合执法局,加强城市执法队伍建设,加大环境卫生、交通秩序及建筑景观整治力度,进一步完善县城自来水管网、垃圾场、垃圾中转站、公共交通、饮水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,确保城市整洁有序。进一步完善大坪水质净化厂配套设施建设,建设覆盖县城的污水收集管网,日处理能力15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将于明年投入使用。统筹推进乡镇规划建设,继续推进“百村百园”工程,全面完成八个生态镇建设。重点抓好县城的“三边一中三出口”规划建设和管理,推进县城中轴线陆河大道整体建设以及教育园区、城市防洪堤围、“一河两岸”商住小区的规划建设,按规划实施县城美化、绿化、亮化工程,切实提高县城品位。统筹推进城乡发展,加强村容村貌整治,优化农村公共服务,实现全部自然村公路硬底化目标,全部开通覆盖城乡的公交线路。继续推进“六好”平安和谐社区建设,切实抓好乡镇的规划编制工作,启动名镇名村示范县建设。扎实开展强村促稳定、强居促和谐“双强双促”计划,提高社区综合服务水平。

    二、突出重点项目建设,在夯实发展基础、壮大经济实力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。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,围绕县域综合实力提升和结构优化,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、风能、太阳能、抽水蓄能电站、天然气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、新河工业园区、潮惠高速和天汕高速陆河段建设工程、小流域综合整治及樱花、茶花、梅花三个观赏园等85宗重点项目的对接落实。特别要全力推动潮惠高速陆河段建设的各项工作,确保工程快速顺利推进,早日建成投入使用,全面改善我县的对外交通条件。继续落实县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和责任单位负责制,提高项目建设进度和管理水平。

   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。抓好以新河工业园、城南工业园、城东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建设,吸纳一批科技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、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入驻园区。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,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、园区招商,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、资金到位率、项目开工率和投入产出率。

    壮大工业经济实力。坚持走生态型工业发展道路,依托工业园和生态产业园,推进工业产业集群,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,推进产业招商,做大做强工业经济。坚持技术创新、自主创新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制造、纺织服装、食品饮料、珠宝首饰加工等传统产业,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。通过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,运用现代先进设备、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,加快水电、风电资源整合开发,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深加工,打造资源循环型经济实体。突出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,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大发展。

    三、突出特色经济建设,在优化经济结构、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。坚持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方向,加快推进青梅、油茶、木瓜、灵芝、油橄榄、丰产树种等的种植和深加工基地建设,建设一批特色专业镇、村及农业合作社。新增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省、市农业龙头企业。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及农村适用技术,积极推进品牌战略,鼓励企业创名牌,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,争取新增一批省、市名优产品。

   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。充分整合、挖掘绿色长廊、花海观光、休闲养生、红色文化等“四线多点”旅游资源,着力打造“山色生态,泉色旅游”精品旅游线路。突出抓好旅游景区景点建设,创建梅花、樱花、茶花三个万亩基地,做好“三花”文章,打造万亩花海景观,在东坑十万亩梅园景区建造“香雪谷”、“墨客亭”景点。进一步整合、优化西部螺溪、南万、上护和新田激石溪一带的优质生态资源,着力打造西部“绿色长廊”,凸显“一年四季花不败,春夏秋冬水长流”的客俗桃源形象。加快温泉旅游建设步伐,充分利用好上护、水唇、河田丰富的温泉资源,打造泉色旅游;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底蕴,打造红色文化旅游。加快县城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建设步伐,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。完善城乡商贸市场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,发展电子商务、社区服务等产业。依托潮惠、天汕高速公路和资源优势,发展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服务网点建设,活跃商贸流通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,加快中心城商住小区、吉康华苑二期、碧桂园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步伐。通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,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。

    加强财源建设。着力培育效益型财源,加大对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,巩固壮大现有财源,挖掘培植后续财源,努力增加财政收入。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支持,缓解县级财政压力。做好螺河三号地、陆河大道延伸段两边等土地储备工作,进一步加强对山坡地园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,做好土地文章;积极扶持伟能食品、生宝种养、重信灵芝等企业发展壮大,为县财政提供稳定税源。

    加强财税管理。坚持依法治税,强化税收征管,加强重点税源的动态管理,保证财政收入及时、足额、均衡入库。按照“压缩开支保运转,集中财力办大事”的要求,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,压缩一般性支出,厉行节约,重点保证“三农”、社会事业、民生实事和重大项目支出。继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,严格执行《预算法》,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,加大国库集中支付、政府采购、非税收入管理改革。加强财政监督检查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抓好乡镇财政建设,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。

    加强金融服务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、项目建设、新农村建设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,努力增加信贷总量。加大对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的扶持力度。

    四、突出民生事业建设,在加强社会管理、促进持续发展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。按照省市的部署,推进我县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,各镇划分为“优先发展区”、“重点发展区”和“开发与保护并重示范区”等三大主体功能区,实行分类指导、错位发展。本着“能放则放,该放必放”和“责、权、利相一致”原则,把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向乡镇延伸,不断扩大镇级事权,推动基层政府职能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服务的转变。

    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。继续全力做好扶贫开发“双到” 工作,做到“县有龙头,镇有基地,村有项目,户有收益”,重点扶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、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,加大产业扶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,拓宽农户增收渠道,确保贫困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,实现贫困村90%以上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和省提出的“两年内完成贫困村住房改造”目标。

   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。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,切实加大“双转移”工作力度,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,抓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,鼓励自主创业和壮大产业规模。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,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继续组织实施大、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,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。

   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稳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、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、生育保险覆盖面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,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。逐步提高低保标准,全面提高“五保”老人、孤儿供养标准,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。

   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,完善管理服务网络,强化基层基础工作。积极实施“六五”普法规划,提高全民法制意识,推进“法治陆河”建设。坚持群防群治、综合治理的方针,推进矛盾纠纷、治安问题、重点人员、安全隐患“四项排查整治”工作常态化、制度化,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状态,进一步完善“三级平台”设施建设,加大投入,全力打造“平安特区”,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加强应急体系建设,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。

    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。把保障市场供应、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,在保障主要农产品、食品药品、基本生活必需品、重要生产资料供应的同时,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,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,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。抓好市场监管,严厉打击各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,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  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推进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均衡发展,重视学前教育,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。调整优化教育布局,加快筹建华南建筑装饰工程学院步伐,继续完善教育园区建设,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步伐,打造陆河特色教育品牌。抓好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,推进“创名校、塑名师”工程,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,创新管理机制,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力争早日实现“教育强县”目标。

    重视发展卫生事业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提供安全有效、廉价方便的医疗服务,提升群众健康指数。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综合楼、中医院及部分镇卫生院工程项目建设,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设施,注重做好卫生医技人才培养工作。

    全面发展文体事业。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,加强文体设施建设,提升陆河客家文化知名度,提升文化软实力。推进文体重点项目工程建设,完成综合健身馆建设,推进体育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,继续实施“农家书屋”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,广泛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,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。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,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、整理工作,争取入选一批市级、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   强化计生殡改工作。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,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优质服务体系建设,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,继续创建两无活动,进一步落实层级目标责任制管理,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。加快县殡仪馆和公墓山建设步伐,全面清理“三道两区”占地毁林乱造坟墓,提高火化率,营造厚养薄葬、文明丧葬新风尚。

    协调发展其它事业。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,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,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。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,全力抓好县儿童福利院和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,进一步完善镇级敬老院管理工作,扩大集中供养人数,完善光荣院和光荣间建设。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,做好“双拥”和民兵预备役工作。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,规范市场秩序。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共享进程,提高统计工作质量、效率和水平,认真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发工作。抓好《陆河县志》的出版工作。促进审计、法制、外事侨务、民族宗教、台务、港澳、档案、防震、人防、广播电视、残疾人等工作全面发展。

    五、突出政府自身建设,在提高服务水平、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上实现新跨越。

    转变职能,建设服务型政府。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,理顺县镇政府和部门职责权限,发挥好经济调节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,健全“权责一致、分工合理、决策科学、执行顺畅、监督有力”的行政管理体制。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,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。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制度,健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。扩大公共服务受益面,提高公众满意度。

    依法行政,建设法治型政府。落实《法治陆河建设实施意见(2011-2015年)》,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,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。始终坚持县委的领导,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、法律监督,县政协的民主监督,社会各界的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。深入推进政务、村务、厂务公开,坚持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,支持网络问政,加强电子政务建设,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工作的透明度。完善利益协调机制、诉求表达机制、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,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。

    从严治政,建设廉洁型政府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自觉遵守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》,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,推进教育、制度、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,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。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,严格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、项目合同监理制、财政转移支付、土地使用权出让、政府采购、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。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,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,严肃财经纪律,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,厉行节约,严禁铺张浪费,自觉做到为民、务实、勤政、廉洁。

    改进作风,建设效能型政府。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,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大兴求真务实之风,讲实话、鼓实劲、重实绩、求实效,以良好的政风塑形象、带民风、促发展。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。坚持跟踪督查,公正考评,严格奖惩,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。

    各位代表,回顾过去,成绩辉煌,我们精神振奋;展望未来,蓝图宏伟,我们信心百倍。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,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团结带领全县人民,以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的豪迈干劲,以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,开拓创新,真抓实干,为把陆河建设成为生态良好、社会和谐、经济繁荣、充满活力、独具魅力的生态文明县而努力奋斗!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www.365828.com

2011年11月政府工作报告

2012-03-23

政 府 工 作 报 告

 

——2011年11月17日在陆河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
 县长  林少文

 

各位代表:

    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 

2006年以来工作回顾

 

    过去五年,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“从严治政,从宽待商,从优惠民,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”的总体思路,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,全面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全会精神,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,开拓创新,真抓实干,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县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开创了全县经济较快发展、各项事业全面进步、民生持续改善、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,为“十年建成生态文明县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 ——转变发展方式,优化产业结构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
   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。2010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.11亿元,五年年均增长(下同)12.7%,实现翻番;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.62亿元,年均增长26.8%,实现翻两番目标,获得省“加快县域财政发展奖”;工业总产值17.6亿元,年均增长13.4%;农业总产值11.57亿元,年均增长6.2%;农民人均纯收入6070元,年均增长10.2%;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80亿元,年均增长2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.57亿元,年均增长18.8%;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外商直接投资5050万美元,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800万美元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.3:32.2:38.5调整为2010年的21.4:29.3:49.3。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提升最快的第三名。

    农村经济稳步推进。特色农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,建立了荔枝、青梅、茶叶、香蕉等特色农业基地8个,生宝种养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500强,生宝木瓜和伟能青梅被评为市“金牌”农产品。粮食生产稳步提高,粮食安全考核顺利完成上级考评任务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荣获“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”、“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”称号。畜牧业快速发展,规模养殖场达152个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,生宝种养基地和伟能食品基地被省授予“农业机械化园艺示范基地”。完成造林绿化和低效林改造面积1.2万公顷,建成“万村绿”示范点60个。

   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。认真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,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度,陆河大道片区改造实现重大突破,南方铸造、重信灵芝等一批工业项目和北环公路、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;中心城商住小区、樱花观赏园、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;螺河三号地开发、粮所“三旧”改造、美食街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顺利。完成500万元以上竣工投产项目86宗,累计完成投资20.5亿元。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,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,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.2亿元,带动项目总投资10.4亿元,建设项目48宗。

    工贸经济较快发展。落实“从宽待商”各项措施,共签订招商引资意向、协议、合同项目33个,合同利用外资1.21亿美元;全县新登记各类企业532户,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,工业商贸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。不断完善城南、城东工业园区建设,加快推进新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园区经济日益壮大,入园企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。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亿元。

   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。全面实施《陆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,新建激石溪革命纪念园、岳溪生态公园、火山峰森林公园、神象山公园、瑞龙庄园、御水湾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景区景点,“南万锥涛”入选“汕尾八景”之一。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,螺河一号、吉康华苑(一期)、聚福苑、华府一号等一批商品房小区相继建成入住。吉康华苑(二期)、中心城等一批商住小区正在建设。

   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。全面推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,出台了《非税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财税管理制度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9年突破亿元大关,2010年达到1.62亿元,财政综合增长率全省排名第8位。金融支持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,201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26亿元,年均增长18.2%;各项贷款余额8.3亿元,年均增长19.9%。

    ——统筹城乡发展,提升生态文明,宜居建设成效明显

   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,先后完成了《陆河县城总体规划》、《陆河县发展战略规划》和《教育园区建设规划》、《岳溪生态博览园建设规划》等详细性规划以及河田、河口、螺溪等3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的编制、39个省级试点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。大坪水质净化厂、县城北环路、供水公司引水工程、县城地下高压电缆布设工程建成投入使用,县城防洪堤围逐步完善,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健全。螺溪镇和新田镇丰山村分别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0个“宜居城镇创建指导点”和20个“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”之一。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活动,出台了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》,突出抓好集镇周边环境整治,努力营造整洁有序、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。

    交通条件不断改善。累计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.2亿元,建成硬底化公路275公里,新建桥梁26座,公路密度提高到11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,建设成绩位居全省山区县(市)前列。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部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目标。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村客运公司,农村客运线路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达到安全通行条件行政村,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达100%。潮惠高速陆河段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,将于第四届粤东(汕尾)侨博会期间开工建设。

    农村基础日益巩固。投入水利基建和年度维修加固资金1.68亿元,顺利推进城市防洪堤围、宝安防洪堤围达标加固工程,全面完成新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通过验收,完成29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加固和维修堤围、水毁陂头122宗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.9平方公里。全面完成8个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,3宗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工程正在实施。投入1400万元,完成6个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工作。新(改)建水电站36宗,被授予“中国农村水电之乡”,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通过国家达标验收。

    生态建设成效凸显。修编了《陆河县生态文明县发展总体规划》,实施“百村百园”工程,全县127个村(居)委全部建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堆放点,并建成了83个生态小公园,总投资5000万元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项目已动工,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污水处理厂并保持正常运转。规划建设和完善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4个,创建省级生态示范镇4个,生态示范村5个,绿色学校3所。森林覆盖率达67.2%,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“林业生态县”称号。螺河水源保护、榕江源头保护和水东河、新田河小流域整治工作稳步推进。已建立榕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、花鳗鲡省级和大鲵市级自然保护区,保护流域总面积2500公顷。螺溪镇太平围村和水唇镇高塘村被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。荣获“中国建筑装饰之乡”称号。

    ——坚持以人为本,改善民计民生,幸福指数不断提高

   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。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.14亿元,完成危房改造任务3193户,受益群众1.6万人;累计投入产业化扶持资金1600万元,扶持壮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4家。2009年全面启动扶贫开发“双到”工作以来,全县共投入帮扶资金10529万元,其中投入村级帮扶资金5737万元,组织实施村级项目386个,全县已有2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,基本实现稳定脱贫。投入贫困户帮扶资金4792万元,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6885个。预计至今年底,全县4756户27736人可实现脱贫目标,占全县贫困人口的71.5%。

    突出解决就业问题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.4万人次,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3000多人,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次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.3万人,转移就业率73%,“双转移”工作走在全市前列,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.1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。

  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,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,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65%和90%以上,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,是全省16个全覆盖达标县之一。全县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特困户已全部纳入低保救助,实现应保尽保。全县重点优抚对象补助全面达到省规定标准,并全部纳入城镇居民、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。

    办好民生实事工程。认真实施“从优惠民”工程,重点解决了农村交通、饮水安全、危房改造、城镇低收入居民保障房建设等问题。投入885万元,完成廉租房建设任务162套,2008年起连续三年接受并通过了省、市对我县党政实绩住房保障考核验收。今年460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部按上级要求开工建设。投入3100多万元,完成8个水库移民村417户危房改造及村道、饮水工程等水库移民遗留项目建设。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。成立了“陆河县慈善会”。

    ——坚持统筹兼顾,提高发展水平,社会事业全面发展

   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。累计投资2.6亿元,新建陆河中学和外国语学校,解决了“上高中难”问题。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,即将启动建设。河田中学、陆河中学后勤社会化项目全面完成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6年的46.45%提高到2010年的85%,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,大学入围率逐年提高。全县中小学生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,入学率、普学率及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。成立了“振兴教育基金会”。

   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》,文化强县工作扎实推进。广播电视“村村通”工程全面完成,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%。基层文体阵地不断巩固,建成7个镇级文化站、23个村文化室和82个行政村“农家书屋”,完成8个镇全民健身广场和76个村级文体健身小广场建设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,以《情满茶乡》、《情相连,心相通》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先后在全国、全省获奖。河田高景、东坑地景、南万吉象歌、陆河擂茶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入选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
    医疗卫生加快发展。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,顺利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。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、医疗设备、技术人才配套建设得到加强,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建立,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防控。新农合参合率实现100%,在全市率先推行即时补偿制度,并把住院即时补偿制度扩展到镇卫生院,门诊补偿下放到农村卫生站。全县所有行政村均按标准设置了卫生站,覆盖率100%。

    计生殡改上新台阶。深入开展计生综合改革工作,落实层级责任管理制度,创“两无镇”8个,占100%,“两无村”99个,占78%,人口计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,实现由省三类计生地区县升为二类县,积极推进“创省优升一类”活动。全县8个镇公益性公墓山全面建成,投入使用,火化率逐年提高,得到省、市的肯定。县级公墓山、殡仪馆前期准备工作就绪,将于近期上马建设,节俭、健康、文明的丧葬新风逐步形成。

    综治维稳全面加强。加大“严打”整治和社会面的控制力度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。“平安陆河”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开通投入使用,县级和8个镇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以及全县127个村(居)委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正常运作,“三级平台”建设走在全市前列,得到省、市的充分肯定。健全重大自然灾害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,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,突发性、群体性事件得到依法妥善处置。

    其它事业全面发展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,创建了16个省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,40多个科研课题通过省、市立项,申请专利70件,被确定为“广东省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县”。“双拥”成果不断扩大,全面落实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“两连冠”工作任务。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。环保工作得到加强,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。顺利完成全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、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。《陆河县志》完成志稿初审工作。人防结合民用建筑政策全面实施,人防警报音响覆盖率和报知率达100%。重视残疾人工作,“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”通过验收。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,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。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。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,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。审计、法制、人事、国防、打私、台务、物价、司法、老龄、民族宗教、档案、外事侨务、工会、青年、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。

    ——注重自身发展,优化政务环境,执政能力全面加强

   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,县政府及组成部门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、县政协的民主监督,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,坚持向县人大报告、向县政协通报工作制度,认真吸纳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。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268件、政协提案166件,100%得到回复。

   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。大力推进网上公开和政府信息查阅点建设。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,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,25个单位131个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,实现在线监督。率先在全市开播“政风行风热线”节目,录播热线节目141期。

   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。强化制度约束机制,深入开展整顿机关作风、“万众评公务”和“民主评议公务”活动。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。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,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
    各位代表,过去的五年,是全县人民抢抓机遇、迎难而上、奋力拼搏的五年,是全县经济实力增长最快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。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,这是上级党政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;是全县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、解放思想、开拓进取的结果;是全县干部群众和衷共济、奋力拼搏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全县广大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和全体干部职工,向驻我县人民解放军、武警官兵和各人民团体、社会各界人士,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以及外地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,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
  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经济总量小、人均水平低、农村贫困面大,交通不畅通,仍然是最基本的县情。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,农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;工业企业少、生产规模小、科技含量低、企业融资难;财源后劲不足,财政收支矛盾突出;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,城镇化水平低;城乡教育、文化、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;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;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;个别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大局意识、责任意识还不强,执行力弱化,作风漂浮,办事拖拉,效率低下,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。对于这些问题,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,认真加以解决。

 

今后五年工作重点

 

    今后五年,是陆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、重要转型期和跨越突破期,也是“十年建成生态文明县”的最后五年。县第七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,提出了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、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,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。只要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审时度势,坚定信心,迎难而上,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。

   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“绿色崛起,出色生活”为主线和核心,继续实施“三乐三从一坚定,四保四治八不乱”总体思路,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,把握加强社会建设、创新社会管理这个重点,抢抓机遇,强势推进,不断开创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,为建设生态文明幸福陆河而努力奋斗。

    主要奋斗目标是: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%以上;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%;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%;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%;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%;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%;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2%;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.2%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‰以内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;万元GDP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。

    为实现以上目标,县政府将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,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。

    一、突出绿色生态建设,在打造宜居环境、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。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果,加快生态公益林、水源涵养林、绿道网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,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,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。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,加强螺河、榕江、南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综合治理和保护,全面清理饮用水源地养殖场。推进镇级污水设施的规划建设,全面上马建设镇级生活污水生化处理池,建立城乡一体化污染防治监控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,不断改善环境质量。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风景名胜区、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,继续推进省级“生态镇(村)”和国家“环境优美乡镇”创建活动,积极倡导生态文明,加快推进宜居城乡建设。

   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。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,倡导公众绿色、低碳消费,支持发展低碳经济。提高项目落户环保门槛,严格控制、强制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项目,促进产业低碳化、建筑绿色化、主要污染物减量化,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态农业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,推进循环经济发展,万元GDP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。全县生态与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,空气质量保持良好。

   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,加大土地执法力度,坚决打击私自买卖土地行为,维护土地利用和管理秩序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,加强基本农田建设,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。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,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,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。加强水源、矿产等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,推进工业、农业及生活领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。

    不断改善城乡面貌。按照“突出县城、集聚发展,富镇强村、兴业富民”的思路,加快推进县城功能建设。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制度,成立县综合执法局,加强城市执法队伍建设,加大环境卫生、交通秩序及建筑景观整治力度,进一步完善县城自来水管网、垃圾场、垃圾中转站、公共交通、饮水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,确保城市整洁有序。进一步完善大坪水质净化厂配套设施建设,建设覆盖县城的污水收集管网,日处理能力15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将于明年投入使用。统筹推进乡镇规划建设,继续推进“百村百园”工程,全面完成八个生态镇建设。重点抓好县城的“三边一中三出口”规划建设和管理,推进县城中轴线陆河大道整体建设以及教育园区、城市防洪堤围、“一河两岸”商住小区的规划建设,按规划实施县城美化、绿化、亮化工程,切实提高县城品位。统筹推进城乡发展,加强村容村貌整治,优化农村公共服务,实现全部自然村公路硬底化目标,全部开通覆盖城乡的公交线路。继续推进“六好”平安和谐社区建设,切实抓好乡镇的规划编制工作,启动名镇名村示范县建设。扎实开展强村促稳定、强居促和谐“双强双促”计划,提高社区综合服务水平。

    二、突出重点项目建设,在夯实发展基础、壮大经济实力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。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,围绕县域综合实力提升和结构优化,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、风能、太阳能、抽水蓄能电站、天然气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、新河工业园区、潮惠高速和天汕高速陆河段建设工程、小流域综合整治及樱花、茶花、梅花三个观赏园等85宗重点项目的对接落实。特别要全力推动潮惠高速陆河段建设的各项工作,确保工程快速顺利推进,早日建成投入使用,全面改善我县的对外交通条件。继续落实县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和责任单位负责制,提高项目建设进度和管理水平。

   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。抓好以新河工业园、城南工业园、城东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建设,吸纳一批科技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、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入驻园区。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,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、园区招商,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、资金到位率、项目开工率和投入产出率。

    壮大工业经济实力。坚持走生态型工业发展道路,依托工业园和生态产业园,推进工业产业集群,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,推进产业招商,做大做强工业经济。坚持技术创新、自主创新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制造、纺织服装、食品饮料、珠宝首饰加工等传统产业,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。通过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,运用现代先进设备、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,加快水电、风电资源整合开发,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深加工,打造资源循环型经济实体。突出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,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大发展。

    三、突出特色经济建设,在优化经济结构、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。坚持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方向,加快推进青梅、油茶、木瓜、灵芝、油橄榄、丰产树种等的种植和深加工基地建设,建设一批特色专业镇、村及农业合作社。新增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省、市农业龙头企业。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及农村适用技术,积极推进品牌战略,鼓励企业创名牌,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,争取新增一批省、市名优产品。

   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。充分整合、挖掘绿色长廊、花海观光、休闲养生、红色文化等“四线多点”旅游资源,着力打造“山色生态,泉色旅游”精品旅游线路。突出抓好旅游景区景点建设,创建梅花、樱花、茶花三个万亩基地,做好“三花”文章,打造万亩花海景观,在东坑十万亩梅园景区建造“香雪谷”、“墨客亭”景点。进一步整合、优化西部螺溪、南万、上护和新田激石溪一带的优质生态资源,着力打造西部“绿色长廊”,凸显“一年四季花不败,春夏秋冬水长流”的客俗桃源形象。加快温泉旅游建设步伐,充分利用好上护、水唇、河田丰富的温泉资源,打造泉色旅游;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底蕴,打造红色文化旅游。加快县城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建设步伐,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。完善城乡商贸市场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,发展电子商务、社区服务等产业。依托潮惠、天汕高速公路和资源优势,发展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服务网点建设,活跃商贸流通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,加快中心城商住小区、吉康华苑二期、碧桂园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步伐。通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,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。

    加强财源建设。着力培育效益型财源,加大对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,巩固壮大现有财源,挖掘培植后续财源,努力增加财政收入。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支持,缓解县级财政压力。做好螺河三号地、陆河大道延伸段两边等土地储备工作,进一步加强对山坡地园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,做好土地文章;积极扶持伟能食品、生宝种养、重信灵芝等企业发展壮大,为县财政提供稳定税源。

    加强财税管理。坚持依法治税,强化税收征管,加强重点税源的动态管理,保证财政收入及时、足额、均衡入库。按照“压缩开支保运转,集中财力办大事”的要求,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,压缩一般性支出,厉行节约,重点保证“三农”、社会事业、民生实事和重大项目支出。继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,严格执行《预算法》,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,加大国库集中支付、政府采购、非税收入管理改革。加强财政监督检查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抓好乡镇财政建设,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。

    加强金融服务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、项目建设、新农村建设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,努力增加信贷总量。加大对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的扶持力度。

    四、突出民生事业建设,在加强社会管理、促进持续发展上实现新跨越

   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。按照省市的部署,推进我县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,各镇划分为“优先发展区”、“重点发展区”和“开发与保护并重示范区”等三大主体功能区,实行分类指导、错位发展。本着“能放则放,该放必放”和“责、权、利相一致”原则,把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向乡镇延伸,不断扩大镇级事权,推动基层政府职能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服务的转变。

    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。继续全力做好扶贫开发“双到” 工作,做到“县有龙头,镇有基地,村有项目,户有收益”,重点扶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、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,加大产业扶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,拓宽农户增收渠道,确保贫困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,实现贫困村90%以上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和省提出的“两年内完成贫困村住房改造”目标。

   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。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,切实加大“双转移”工作力度,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,抓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,鼓励自主创业和壮大产业规模。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,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继续组织实施大、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,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。

   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稳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、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、生育保险覆盖面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,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。逐步提高低保标准,全面提高“五保”老人、孤儿供养标准,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。

   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,完善管理服务网络,强化基层基础工作。积极实施“六五”普法规划,提高全民法制意识,推进“法治陆河”建设。坚持群防群治、综合治理的方针,推进矛盾纠纷、治安问题、重点人员、安全隐患“四项排查整治”工作常态化、制度化,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状态,进一步完善“三级平台”设施建设,加大投入,全力打造“平安特区”,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加强应急体系建设,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。

    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。把保障市场供应、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,在保障主要农产品、食品药品、基本生活必需品、重要生产资料供应的同时,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,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,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。抓好市场监管,严厉打击各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,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  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推进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均衡发展,重视学前教育,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。调整优化教育布局,加快筹建华南建筑装饰工程学院步伐,继续完善教育园区建设,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步伐,打造陆河特色教育品牌。抓好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,推进“创名校、塑名师”工程,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,创新管理机制,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力争早日实现“教育强县”目标。

    重视发展卫生事业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提供安全有效、廉价方便的医疗服务,提升群众健康指数。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综合楼、中医院及部分镇卫生院工程项目建设,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设施,注重做好卫生医技人才培养工作。

    全面发展文体事业。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,加强文体设施建设,提升陆河客家文化知名度,提升文化软实力。推进文体重点项目工程建设,完成综合健身馆建设,推进体育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,继续实施“农家书屋”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,广泛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,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。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,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、整理工作,争取入选一批市级、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   强化计生殡改工作。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,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优质服务体系建设,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,继续创建两无活动,进一步落实层级目标责任制管理,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。加快县殡仪馆和公墓山建设步伐,全面清理“三道两区”占地毁林乱造坟墓,提高火化率,营造厚养薄葬、文明丧葬新风尚。

    协调发展其它事业。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,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,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。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,全力抓好县儿童福利院和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,进一步完善镇级敬老院管理工作,扩大集中供养人数,完善光荣院和光荣间建设。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,做好“双拥”和民兵预备役工作。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,规范市场秩序。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共享进程,提高统计工作质量、效率和水平,认真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发工作。抓好《陆河县志》的出版工作。促进审计、法制、外事侨务、民族宗教、台务、港澳、档案、防震、人防、广播电视、残疾人等工作全面发展。

    五、突出政府自身建设,在提高服务水平、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上实现新跨越。

    转变职能,建设服务型政府。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,理顺县镇政府和部门职责权限,发挥好经济调节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,健全“权责一致、分工合理、决策科学、执行顺畅、监督有力”的行政管理体制。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,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。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制度,健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。扩大公共服务受益面,提高公众满意度。

    依法行政,建设法治型政府。落实《法治陆河建设实施意见(2011-2015年)》,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,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。始终坚持县委的领导,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、法律监督,县政协的民主监督,社会各界的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。深入推进政务、村务、厂务公开,坚持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,支持网络问政,加强电子政务建设,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工作的透明度。完善利益协调机制、诉求表达机制、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,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。

    从严治政,建设廉洁型政府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自觉遵守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》,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,推进教育、制度、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,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。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,严格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、项目合同监理制、财政转移支付、土地使用权出让、政府采购、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。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,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,严肃财经纪律,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,厉行节约,严禁铺张浪费,自觉做到为民、务实、勤政、廉洁。

    改进作风,建设效能型政府。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,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大兴求真务实之风,讲实话、鼓实劲、重实绩、求实效,以良好的政风塑形象、带民风、促发展。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。坚持跟踪督查,公正考评,严格奖惩,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。

    各位代表,回顾过去,成绩辉煌,我们精神振奋;展望未来,蓝图宏伟,我们信心百倍。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,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团结带领全县人民,以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的豪迈干劲,以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,开拓创新,真抓实干,为把陆河建设成为生态良好、社会和谐、经济繁荣、充满活力、独具魅力的生态文明县而努力奋斗!